河南济源南山林场三代人探索造林困难区域植树经验——六十载的“绿色接力”在太行南麓、黄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弯处,国家小浪底水库北岸,坐落着河南省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。阳春三月,这里郁郁葱葱,成片的栓皮栎、侧柏、刺槐迎风招展,不时传出阵阵清脆的鸟鸣。这里空气清新宜人,置身其中,仿佛处于一个大氧吧。
60多年前,南山大部分还是荒山秃岭。为了让荒山变绿坡,济源人立下愚公志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绿色接力下,一片荒山秃岭变成了漫山苍翠的林海,创造了南太行造林济源经验。从一片荒山到万顷森林山区、丘陵占总面积的80%以上,森林植被破坏严重、水土流失严重、自然灾害频发,这是60年前济源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。
面对现实困境,济源人深刻意识到,封山育林,绿化荒山,势在必行!然而,在遍布碎石的荒山上把树种活太难了,不亚于养个孩子。这里干旱瘠薄,保水保肥性差。
种树必需的土壤也是稀缺物,需从两公里外运来。来自北京、洛阳林业学校的技术员们经过不断实践发现这里并不适宜栽种椿树、榆树,却适合栽植刺槐、侧柏、栓皮栎等树种,尤其是在雨中栽植柏槐成活率高。于是,一有雨雪天气,大伙儿就自觉往山上赶,穿梭于山间植树造林。
从1964年至1966年,第一代林场人利用3年时间,绿化10万亩荒山。到了2000年,济源已经基本完成宜林荒山绿化任务,剩余的20万亩荒山均属造林困难区域,造林难度极高。济源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,济源造林人啃硬骨头,闯出了一条造林困难区域植树的成功之路。为加快实现荒山全部变绿的目标,济源市坚持实施造林攻坚,先后创造出垒砌鱼鳞坑、回填客土、施加保水剂、栽植优质壮苗等成功经验,完成了太行山裸露地荒山绿化10万亩,打造出万洋山、玉阳山、济邵高速绿化建设等一系列精品工程,造林成活率达90%以上。
从造林育林到爱林护林在南山林场邵原管理中心狼窝顶护林点,在丛林包围之中的两间土坯房历经风雨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造林人的成长。上世纪60年代,我们来狼窝顶护林点就只能住在这样的土房里,喝的都是雨水。
今年79岁的老护林员侯荣书指着土坯房说,房前的这一片山坡原来什么都没有,现在你看,都是树。三分栽,七分管。栽树容易,更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养育林木成材。
要让前人辛辛苦苦培植的绿荫能够永远地绿下去。誓言铿锵传林海,南山林场崛起了第二代忠诚守卫者。全国优秀护林员、大沟河管理中心护林队队长王备战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1989年,不满20岁的王备战子承父业到林场当上了护林员。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,他都坚持巡护,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,渴了就喝口山泉水,太阳落山才返回护林房,一天来回几十里。20多年来,他相当于绕地球走了十几圈。
两代人的倾情付出,感召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山林里,传承老一辈护林人的精神。侯荣书的孙子侯朋是第三代护林人,目前在南山林场从事森林防火工作。他说:我之所以选择林业工作,是因为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林业人。经过他们的艰辛努力,现在荒山变成了绿洲。
我们第三代护林人赶上了好时候,更要守护好这片林。目前,仍有近百名林场职工在这里工作,南山林场一年一变样,越来越美丽。
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冲刺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培育,南山林场规模越来越大,生态效益不断显现。济源大峪镇三岔河村如今满目苍翠。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,树长起来后,环境变美了,山也能养住水了,再大的雨也没毁过庄稼。
据科学监测,南山的森林多年来涵养水源2000万立方米,相当于建了一个大型水库;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万立方米,相当于在南太行黄河中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,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估量。济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卢战平说。
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林木资源,使这里成为林业科研的重要基地。中国林业科学院、北京林业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林业院校,以联合协作等多种形式,研究林业建设中存在的技术瓶颈,为南山乃至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这里还是植物的宝库、动物的天堂。
植物种类有1500余种,森林平均郁闭度达0.8,林相整齐,树种繁多,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群落。依托绿水青山,南山人开始向金山银山冲刺,不断推动林业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。在南山林场附近,柳江牧业、阳光兔业等龙头企业,带动林下养殖快速发展,成为济源绿色发展的新业态。
记者在南山林场采访时,来南山游玩、锻炼的人络绎不绝,这里已成为济源人的后花园。尤其是南山槐花节、环南山自行车公开赛举办之际,人们聚集在此体验济源南山的田园风情、黄河小浪底库区的山水景色,享受绿色带来的红利。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说,济源牢固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,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,全力打造又富又美的济源,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济源经济发展的底色。
(记者夏先清通讯员任浩浩卢光)。
本文来源:亚虎平台游戏官网-www.davidmaidment.com